衣意义

【姜钟】从未相遇(真三7)

*背景及人设均来自357。基础是357晋传中三场与姜钟谋反相关的战斗。

 

姜维从未见过钟会。

准确来说,是自结盟以后,他从未见过钟会。

之前在北伐中他们倒是在战场上碰见过一两次,钟会对他的嘲讽“还在一直打那永远赢不了的仗吗”,确实能引起当时自己的怒气。而当蜀汉亡国,姜维率残部寻机再起,钟会陷害邓艾据成都谋反,两人一拍即合,互惠互利,达成同盟关系都是靠下属的使者传话。

从阻截邓艾那场战斗开始,钟会在城内拦截,姜维在城外设伏,还是没能阻止邓艾逃脱。之后钟会忙于整理成都事务,姜维率军在白帝城驻守,传递消息依旧依靠信使两地奔波。而在一败涂地的巴蜀防卫战中,姜维驻扎于本营,战斗过半才姗姗来迟的钟会驻扎于西南砦,直至两人分别被魏军击退,也没有见上一面的机会。……本来也并无必要就是了,毕竟在往来的信件传送中他们已经将合作涉及的事宜商议得十分清楚。

直到最后的上庸之战,姜维被赶来的刘禅劝降,为魏军遥遥指明了钟会的所在。

如今姜维沦为囚徒,被关的监牢也与钟会分隔两处。夜深人静时,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思绪淹没。好在此刻已经不需要夜以继日地规策谋划,可以稍微放松下来胡思乱想了。

与张翼和廖化被劝降的原因不同,他一心认定是刘禅的性命受到了威胁,他才不得不屈从敌军,背弃与钟会的同盟。

这算对钟会的背叛吗?不过他也并无需感到丝毫负疚吧。从结盟最开始,双方就都很清楚这份同盟的脆弱。两人的目的完全不同,只是在现阶段弱小的他们需要暂时的联合来实现目前尚且一致的目标,这点连敌军的小卒都清清楚楚。连面都没见过的他们自然更无任何“同盟情谊”可言。

姜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开始回忆与钟会为数不多的交集。从前对他的印象只是敌军的智士,谋略出众称得上威胁,但性格实在高傲自负得令人不爽。结成同盟后收到过不少他的信件,上面规划的谋略详尽而精巧,让他忍不住心生赞叹。而且信件上的字迹龙飞凤舞磅礴大气,赏心悦目得仿佛艺术,他才勉强回忆起那人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书法家。都说字如其人,某次他摩挲着信上的墨迹有刹那的恍神,那人桀骜自负的神色和飞扬华丽的剑招便蓦然浮现眼前,纤毫毕现。忽然好奇如果以盟友的身份当面见到他本人,被对待的态度是否会与之前有所不同呢?

自结盟以后,对对方相关信息的关注陡然增加了。出乎意料的是他听说钟会对他手下的士兵相当好,因此十分受他们的爱戴。哦……原来那人还有这样的一面吗?或许他们的道路相差得并没有之前以为的那样天壤之别?这样的念头会一闪而过,随即就要立刻回过神来重新投入如山的事务,并自责方才的走神浪费了时间。

听说钟会料到刘禅大人会来,早早就设下伏兵,可惜还是没能阻止。那么,这样的结局……因为自己的背叛而陷入孤立,从而战败被俘的结局,他也曾料到过吗?

此时此刻,姜维忽然很想见钟会一面。

他们自同盟以来,还一面都没有见过呢。

 

然而这终究是痴心妄想了,不会有人愿意帮助两个暂且联合的曾经的敌将、如今的阶下囚见上一面的。他们从未见过面这件事,他人恐怕也想不到吧。何况他这个念头,也只不过是心血来潮罢了。

于是他们两人被分别押送回京,钟会赴刑场,姜维被缚跪在地上面对刘禅与司马昭等人。

“刘禅大人,很抱歉!是我力有不逮,才会这样……”感到自己发热的眼眶的微微哽咽的声调,姜维深深埋下了头,是因为愧疚自责,更是因为不愿意在敌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软弱。

他心底其实应该是知道的吧。知道刘禅并非被迫,而是厌倦争战自愿归顺的。但他主观上抗拒承认这个事实,因为如此一来,自己的全部执念、愿望,拼上一切也要追求的梦想,将会轰然倾颓。那样他估计是承受不住的吧。

但该来的总是会来。他感到刘禅靠近过来,蹲下身,他没有抬头,心底是愈加升腾的惶恐,等待着对方最后审判的降临。

“不用再说了,姜维。”刘禅将一只手放到姜维肩上,声音一如既往地不紧不慢,温吞而悠哉,“我要请你……放下蜀国这个重担。”

“所有的重担,就由我来担吧。”

姜维震惊地抬起头来,入目是那人一成不变的柔和笑容。此刻,那笑容背后却含有不同寻常的深意。

让他无法抑制地哽咽起来,再次埋下头,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心情。

司马昭在前方不远处语气欣慰地说着什么他没有去听,只是一颗泪水终于重重砸在了地上,仿佛身上终于卸下的重担。

 

出于刘禅的缘故,司马昭并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个闲职,在监视之下过着寡淡如水的平常日子。他听说了钟会被押回城行刑时依旧昂首挺胸,傲气不减半分,还对来送他上路、曾被自己诬陷驱逐的邓艾说出了“我只是顺着自己的野心往前冲罢了,你们毕竟是学不来的”这种话。

——这是他在刑场偶遇邓艾时,听他告诉的。

邓艾离去后姜维没有去管对自己盯梢的小卒,兀自在刑场留了很久,望着空空荡荡的刑台发怔。他想对可以说是“素未谋面”的钟会说些什么,张口却又无话可说。

何况对着刑台自言自语,未免太过可笑。

最后他什么也没有做,转身离开,没忍住最后远远回望了一眼。

 

这就是在这里的他们的终焉。

没有“来何迟也”,没有“情好欢甚”,也没有“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子游”,没有“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更没有共赴黄泉。

他们甚至没见过面。

这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结局吗?

我不知道。

 

-END-

 

*对357姜钟绝无同框的怨念产物。

*记得看到过一个BE三十题,其中一条是“从未相遇”

评论(1)

热度(2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